>> 滚动新闻
公告栏
    公告内容如下:平顶山同山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主要从事技能培训及劳务派遣服务,并持有国家规定的相应资质证书。公司与平煤神马建工集团建井一处...
联系我们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曙光街30号
电话:0375-2727642
邮箱:pmjjyc@163.com
网址:http://www.pmjjyc.com/
开拓杂志--在创新的路上砥砺前行
在创新的路上砥砺前行

在创新的路上砥砺前行

——集团红旗区队建井一处第一项目部技术创新实录

特约通讯员 朱亚良

   “今天箕斗、罐笼混合提升系统运行情况怎么样?” 620日,位于一矿北三进风井的建井一处第一项目部经理吴小忙来到 安装有混合提升系统的进风井井口,向负责立井提升运输的工作人员问道。

“系统运行一切正常。”工作人员回答。

听到肯定的回答后,吴小忙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自己又围绕着井架开始巡查起来。“我们现在必须谨慎再谨慎,当时为了安装这个在全国都属于首例的超千米井筒混合提升系统,大家伙可是吃足了苦头。”该项目部经理吴小忙对笔者说。

是的,建井一处第一项目部现在正在使用的混合提升系统是目前国内首家超千米井筒箕斗、罐笼混合提升系统。随着煤炭企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依附于煤矿井巷开拓的建井一处也处在了尴尬的地位。怎样才能进一步节约成本,使利益最大化?科技创新无疑是不二选择。该项目部上到项目部经理,下到井下掘进工,大家的平均年龄不到35岁,是全处最年轻的一支队伍,也是创新能力最强的一支队伍。2014年底,该项目部接到了一个千米立井改绞任务。接到任务后,大家傻眼了,这在集团可没有先例啊,要在一个井筒内安装两套提升系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这个井筒直径8米,井深更是达到了1105米。别说在集团了,就是在全国也是首例啊。吴小忙立即感到了压力。但压力就是动力。为了顺利拿下这个工程,吴小忙把情况上报给处里后,处长当场决定,带他们到外地“取经”。于是他们一帮人又奔赴有着混合提升系统的外地矿井进行多次学习交流,并请来外部专家设计图纸。

问题又来了,他们去参观学习的地方总井深不过300多米,和1105米的超深井筒相比,情况天壤之别,他们的图纸在这里不管用。怎么办?机电技术主管,现在的机电负责人苏勇把发现的问题一一向上级部门反映后,该处机电科开始自己设计图纸,把不合理的地方都一一进行修改。即使如此,新的问题还是层出不穷。让一个本来总承重300吨的提升装置改成总承重为500吨的双提升装置,安装的每一步都要精确到点,因为这关系着整个职工的安全生产、关系着项目部的整体安全,一点都马虎不得。

2015213日晚,是该项目部机电队队长赵旭松印象最深刻的一晚。那时离过年不到5天,而他在班上已经整整一个半月没有回去了,吃住都在班上。他是机电队队长,更是这项工程的直接负责人,别人能歇,他不能;别人能请假,他不能;别人能回家,他不能。从接到任务到现在,他除了休息时间就是在工地。以至于职工开玩笑说:“赵队不是在井架旁,就是在去井架的路上。”

这天是暴风雨的天气,偏偏夜班赶上了改绞工程最艰难的部分,他们要安装两个过卷缓冲装置。过卷缓冲装置对改装提升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点都不能马虎。加上现在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步步关紧,步步难。现在井架上已经安装了28根钢丝绳,每个钢丝绳的1.2米间距都是他们反复讨论测算过无数次的结果,以至于现在要安装过卷缓冲装置的时候仅能上一个人,而且要心理素质好、技术过硬的人才能安装。赵旭松知道关键的时候到了,交给谁都不放心,他决定亲自上阵。他脱下了厚重的棉大衣,只在外面穿了一个薄薄的工作服就上到了过卷缓冲装置上,因为衣服太厚的话人就上不去,间距不够。悬空在高达20米的井架中,耳边是呼啸的北风和急促的雨点,赵旭松把一切杂念排除掉,专心致志地安装起来,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等他安装好下来的时候,眼前一阵阵发黑。零下几度的天气,他的内衣全是湿的,脚踩到地面的一刹那,赵旭松只说了一句:“继续工作,有问题叫醒我”,就蹒跚着往值班室走去。在场的人没有一个吭声的,他们望着队长摇晃的身影,加紧了手中的工作。

队长给力,技术人员也不含糊。技术主管苏勇不爱说话,但干起活儿来就像换了一个人。只要让他发现不对的地方,他就片刻也不耽搁,对着领导“啪啦啪啦”讲个不停,直到把问题分析透彻,彻底解决为止。他还不止会讲,动起手来也绝不拖泥带水。然而,在下锁口钢梁时,他还真拖泥带水起来。

事情是这样的,在给井下安装锁口钢梁时正巧赶上苏勇值班。他和另一个技术员杨森负责给锁口钢梁找准投升点,然后再反复校对,直到找到正确的位置为止。井下泥水大,人完全是站在泥水中作业的,连坐的地方都没有,更别提休息了。时间紧,任务重,苏勇和杨森为了不耽误后面的工程,硬是在泥水里站了整整18个小时。即使如此,他们在做了短暂的休息调整后,又投入到安装钢架的队伍中了。

“我们年轻,十几个小时不吃不喝还是能抗住的,只要能让工程顺利施工,啥苦我们都能吃。”苏勇说。

就是凭着这样勇于创新、敢于吃苦的劲头,在克服了一系列困难以后,该项目部仅用85天的时间就把这项巨大的工程给拿下了,比预期提前了25天,并于20153月底正式投入使用。

为了让这个混合系统发挥最大贡献,该项目部负责人吴小忙派人专门制定了严格的混合系统操作规程,并组成了一个机电小组,定期培训,又设置了稳绳在线检测系统,务求一个安全、高效、节能的新系统能够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建井一处第一项目部在支护技术方面也进行了技术创新。他们在上级部门支持下,在同一巷道研究实施联合支护的技术方案得到了成功应用也是首创。

该项目部正在施工的一矿三水平下延巷道是平顶山矿区应力最大、埋藏最深的巷道,加上地质条件差、巷道围岩压力大,巷道支护一直是困扰建井一处质量标准化和安全生产的难题,各种支护方式到了这里都不起作用,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此,该项目部会同工程处战线领导专门从外地请来支护专家对该巷道进行技术指导,没想到也失灵了。专家无奈地说:“我们这样的支护方式在山西、新疆都没有问题,可在你们平顶山却遭遇了滑铁卢,我们低估了平顶山岩石条件的复杂性和安全风险。”

专家不灵,就自己来。不服输的个性让该项目部的人又一次创造了奇迹。既然一个支护方式行不通,那为什么不用多个支护方式呢?想到做到,项目经理吴小忙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开了碰头会,并拿出了可行的方案。经过反复研究修改,一个不足500米的巷道,一种全新的联合支护方案就这样产生了。他们针对巷道内不同岩层的岩性进行相应的更合理灵活的支护方式,而不是从一而终的支护方式,这一技术创新为第一项目部迎来了同行们儿阵阵喝彩的掌声。

 “我们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创新的脚步,即使前面遍布荆棘,我们也要咬牙走下去,在创新的路上砥砺前行。”吴小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