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滚动新闻
公告栏
    公告内容如下:平顶山同山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主要从事技能培训及劳务派遣服务,并持有国家规定的相应资质证书。公司与平煤神马建工集团建井一处...
联系我们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曙光街30号
电话:0375-2727642
邮箱:pmjjyc@163.com
网址:http://www.pmjjyc.com/
开拓杂志--意境生动 自然和谐
意境生动 自然和谐

意境生动  自然和谐

——读刘德功先生的花鸟画《竹子图》

                                                                                           ⊙赵  黎

笔者读过、写过刘德功先生画的大量中国画《铁荷》系列,这一圣洁千年的君子之花,在画家刘德功的笔下表现得雄风大气,威傲凛然,画家独开一派画荷新风,因而卓然立派——铁荷画派。

近日笔者又读了一批刘德功画的《竹子》图,怦然心动。


竹子,人们向来以比喻君子气节。在中国文人的心里是一种人格理想的象征,但它首先是一种自然美,人从这种自然美中看到了自己的品格。于是美与善统一在一起了,自然物产生了人格化。人们从竹修长的身躯,俊美的风姿,生发出种种美好的向往。因此,诗、画中的竹,已不再是自然属性的植物,而是一种美德的象征。刘德功寥寥几笔就把竹子的精神和意境生动地勾画出来,表现这一主题不仅仅是再现自然,也渗透着画家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因而文人画竹,并不在乎是否正确描绘了竹的自然形态,仅以竹来抒写自己的情怀和理想。

古往今来,不少诗人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大量咏竹的佳句,为竹文化平添了艺术光彩。唐朝李建勋的诗《竹》:“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最怜瑟瑟斜阳下,花影相和满客衣。”清朝郑板桥的诗《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明代才子唐伯虎的《画竹诗》:“一林寒竹护山家,秋夜来听雨似麻。嘈杂欲疑蚕上叶,萧疏更比蟹爬沙。”近代方志敏的诗《咏竹》:“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竹是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这就引起不但诗人爱咏竹,竹也成了许多画家笔下的绘画题材。他们为了宣泄情感或显示胸怀,不惜改变其形态重塑其形,即使画的不像自然形态的竹,人们心有灵犀,都能悟出其中奥妙。因为人们不只看到了特殊的自然形态,也看到了特殊的精神形态。从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竹,之所以作为文人画的主题久画不衰,是因为它能体现画家的感情色彩和精神境界,既可以表现其”未出土时先有节”,也可以画“到凌云处总虚心”。

北宋文同开创了“湖州竹派”,被后世尊为墨竹画的鼻祖。大诗人苏东坡也是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的次子苏过也是画竹名手。他曾赞文可画竹“其身与竹化,尤穷出清新”。元代的柯九思、高克恭、倪瓒,明代的王绂、夏昶、徐渭,清、近代的石涛、郑板桥、蒲华、吴昌硕等,都是画竹的大家。郑板桥画竹不但表现了客观对象的天然特征,而且表现了作者的人格、思想和对社会的态度。苏东坡画竹,从上到下一笔画成,表示君子生而有节:倪瓒对竹的形似更取超然的态度,哪怕“他人视以为麻与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

近代大师吴昌硕喜欢画竹,以书法写竹,多写风雨之竹,发挥“写”的线条意境。他常以竹寄托节操之意,其中一幅《墨竹图》,竹梢缓缓下垂,枝繁叶茂,色彩浓重,给人以积极向上之感。另一幅《劲节凌秋图》,在布局上,只截取了竹的上端,两三竿竹子悄然挺立于秋风中,竹叶稀而疏,整个画面给人以倔强坚韧之感。各朝代画竹名家各有特色,不拘于模拟自然,而在于将竹子拟人化,追求“人与竹化”的境界。在绘画实践中形成了各种流派,促进了画竹艺术的发展,对画竹技法和理论的发展分别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大凡有思想、有主见的画者都以写心为上,其画作多是其心灵深处涌出的情思和生命活力,经过绘画语言的表现而彰显出意象化的精神状态。当然,要达到这种高境界的精神构筑,画家必须具有较高的天赋、才情、功力和学识。笔者通过研读刘德功最近以《竹子》为主的一系列作品,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

刘德功善于博采画竹百家之长,重师而不拘泥于师,用心去感悟自然,以大自然的万千物象中寻求心灵的释放。他将自我对生命现象的发现、体验、感悟融入创作,给竹子赋予灵魂,给竹子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动人意境,给竹子以蓬勃的时代精神。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刘德功爱管道画竹那种“古穆刚劲,气势不凡”的大手笔。他运用干笔偏锋,笔涵金石气,敷色以淡彩为主,风格冷峭新奇,携雅鲜活,匠心独运地表现出刘德功自然清新的真我秉性。他慕吴镇画竹“驰骋于法度之中,逍遥于尘垢之外”。所绘墨竹濡墨有潜深,下笔有轻重。逆顺往来知去就,浓淡粗细见荣枯,叶叶着枝,枝枝攀节。竿、节、枝、叶细微之处深记吴镇“叠叶为至难,于此不工则不得为佳画”。足见他精细入微的治学态度。他神追五代李夫人“见竹影婆娑映于窗纸而摹写”,逐渐形成了气清、骨雅、神奇之画风,在天中加墨,水中加影,云中布气,月中飞云,通过长短、远近、虚实、动静巧妙而又神奇的变化,把洇墨渗透的效果发挥的淋漓尽致,造成了一种忽远忽近、若即若离的妙境。使清风明月、玉枝翠影,在清新亮丽而又朦胧空旷的自然中艺术地再现出来。

他的《竹子》系列作品中,一竹一叶、一花一鸟在墨气氤氲中,渗透出一种宁静通透的气息,张扬出一种诗性的生命力之美,且富有生动的流畅的书写性。用笔灵活,只见长线气贯山河,短笔石落惊天,浓写时力透纸背,淡描若蜻蜓点水,轻写处虚生空灵,笔断意连余音袅袅。张驰有度,仿佛自然天成,细看则十分严谨,勾勒、皴染中功力尽显。刘德功擅画“风、晴、雨、雪”之竹姿风韵,时时感悟个中之妙。他每每下笔,意在笔先,胸有成竹。他把竹之秀美仪态、禀直的风姿、强韧的品性,融在笔墨点线皴擦的意象中。在飞动摇曳中,在似真似幻中,飘摇着、舞动着、潇洒着,充满了生命情调,让你走进了他的竹世界,感应着竹的精神。但他并不满足于只停留在笔墨中探求一些笔精墨妙的新招数,而是尝试着从图式构成和画面肌理去探索水墨画现代性的审美品格。

刘德功的《竹子》作品,构图不怪异,鸟儿造型不夸张,却让人能够感到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主要是画家取诸家之长为我所用,挖掘传统绘画的源头活水,靠艺术语言的高品位来说话,用笔墨语言打造一座普通中见高雅、平凡中育伟大的“刘家大苑”。

笔者介绍一帧刘德功画的竹子图和读者共鸣,图中画家精确地捕捉了竹枝、竹叶在阵风中摇曳、飘舞的那种动态和神韵,非常自然而然出色的表现了出来,竹叶上下交错、左右纷披、上仰下垂、斜佛横出、乱而不散,把无形的风刻画了出来,使人如闻其声,可是画家手中之竹是胸中之竹的幻化。一禽鸟越竹而过,神态自若,怡然自得,使整个画面描绘得生动自然,意境幽然,但又不脱离整体。整个画面墨色浓淡的配合,尤为和谐优美,颇老辣而又不乏深秀之态。

笔者再介绍一幅刘德功先生画的<<风竹图>>,竹枝的伸张动态与风相逆。画家通过竹的独特造型,画出狂风大作的动态,使不见的“风”有了可视的形象。竹叶多以湿笔写出,水分充足,迎风摆动中带一股清润之气,又不乏内在的力量。从竹叶飞舞.竹叶互相碰击中,似乎还可以使人听到碎琼乱玉的叮咚之声。

横拂的弯竹上,双飞麻雀,顶风双倚,相依相伴卧在一起。这点可见画家是经过一番苦心构思,用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把一对麻雀爱的大唱聚集体现出来。表露出画家对自然界美好而真挚的心灵。不但给画面增添了生趣,更增添了画意的蕴含。整个画面着彩淡雅,勾勒灵活,显示了画家不凡的功力。

这是刘德功画的一帧《竹子》图,画面中所绘的三根主竹,或左倾或右斜,虽各独立,却顾盼有情。小竹经纬期间,长短、肥瘦随意。竹叶纷披,顺枝而出,交叠穿插,拂云筛风,不疏不密,浓淡相叠,姿势矫健而风韵潇洒,引来麻雀双飞。

笔、墨、水的巧妙运用,“忽焉而淡,忽焉而浓”,浓淡相宜,干湿并兼。笔墨灵活,气势雄厚,画法出于自然,但又是不失法度。

粗细长短的笔踪,枯湿浓淡的墨彩,经过疏密聚散的组合,不啻奏出了一曲点、线、面的交响乐章。

游走在刘德功高古之气与朴茂之境的竹子画间,足使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眼福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