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成吉思汗陵
⊙刘耀平/图:魏 玲
盛夏七月,祖国北部边陲内蒙古,却格外凉爽宜人。路过包头,索性跨过黄河大桥,去拜谒慕名已久的成吉思汗陵。
车过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霍洛牧场,慢慢爬上一个缓坡,在甘德尔敖包圪台上,眼前蓦然闪出一幅图画般的壮观景象:三个色彩鲜明又互相连通的蒙古包式大殿一字排开,远远望去犹如一只雄鹰。前后大殿似鹰的身子,两旁配殿恰似鹰的两翼,在绿树浓荫的包围中,显得庄严宏伟且神秘莫测。
走进陵园,满目花草争奇斗艳。两根穿云旗杆下安放着4尺余高的香炉,烟雾袅袅,香气四溢。大殿中央是纪念堂,两旁分开陈列室。蔚蓝色的云勾,镶嵌在金黄色的大殿顶间;琉璃瓦背,蓝天下愈发显得色彩斑驳,金光灿烂……
步入大殿,殿内肃穆。正中一尊高2.8米、重2.6吨的成吉思汗青铜坐像,造型威武,栩栩如生。殿内陈列着元代兵器、服饰和瓷器,四壁布满蒙古当代画家思沁绘制的反映成吉思汗生平事迹的大型壁画和箴言条幅。依次观去,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仿佛置身于大汗的队伍中,金戈铁马,驰骋千里,一代天骄万户侯。
与守护陵园的卫队的成吉思汗35代子孙们闲聊,他们知道许多先人留下的传说和故事。据说,在1935年,达拉特旗的森盖在挖地时,挖出一个小铁柜,长1尺5寸,宽8寸。里边存放着一本破旧的黄色蒙文书——元朝将领突拔都的出征日记。日记里说:“大汗在出征中突然死去,拉战车的神驼(白骆驼)和成吉思汗的白马都跑到灵前,白马撞地死去,神驼拉上灵柩在沙漠里走了47天,到了一块平漠洼地再也不走了,任凭怎样抽打、谁拉也不再走了。于是大汗手下的官员们只好就地祭奠、祷告、落葬。这平漠洼地便是现今的伊金霍洛。
达尔扈特部落的护陵人相传,700多年前,这位曾经纵横欧亚的“一代天骄”,统帅大军西征路过鄂尔多斯时,情不自禁地丢下马鞭,坐在马背上沉思了许久后说:这里是衰亡之朝复兴之地、太平盛邦久居之所、梅花幼鹿成长之场、白发老翁安息之乡,我死后就葬在这里吧!蒙古族有个习俗,贵族人死后不起坟垄,“不令人知,葬后必驱万骑踏之使平,至草长无迹乃已”。还有一传说,下葬时,要杀一幼驼于陵前,让母驼亲睹,日后欲祭奠时,则以被杀幼子的母驼为向导,“视其踯躅悲鸣之处以识墓地”,成陵便以此确定,伊金霍洛也从此得名,汉译即“圣主的陵园”。
在内蒙古工作了20多年的新华社记者斯奇告诉我,成陵祭奠活动每年4次,数农历3月21日最为隆重,那是大汗显示军事才华、建立不朽战功的辉煌日子。这一天要举行隆重的“苏鲁锭”(长矛)大会,供上烤全羊、马奶酒,朗诵《出征歌》和《苏鲁锭歌》。我们到来未能碰上祭奠日,不过,成群结队的中外拜谒者,还是在达尔扈特牧人的引导下,恭心朝拜,进香敬酒,扑地祈祷。
忽然,一队系着红领巾的蒙古族小朋友,来到陵宫后部的寝室里,面对大汗与夫人孛儿帖以及大汗胞弟的灵柩,“得拉得拉”了一阵子,神情庄重、虔诚。我不知他们在说些什么,便上前拦住一个小男孩儿细问,他操着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告诉我,他们都是四五年级的小学生,老早就起床整队出发,步行几十里来这儿,就是为了缅怀英雄的业绩,纪念他的功勋,托他给草原带来福气!
太阳就要落山了,我心里陡增了几分敬意,又有几分惆怅。回首陵园,庄严宏伟的大殿,在夕阳下显得更加色彩斑斓,金光灿灿……
呜呼,敦煌遗书
暮秋,沿古丝绸之路东游茫茫戈壁四五日,口干舌燥三千里,忽然,眼前闪现一片绿洲——敦煌。
简单收拾一下行囊,天色慢慢遮起光来。接待处安排我与敦煌派出所杜所长同室就寝,恰巧遇上河南禹县老乡。此兄自部队转业后,执意留在当地,脱去军服,穿上工装,日夜陪伴敦煌。守“敦”十年,杜兄上下里外无所不通,问及早年何以取名“敦煌”,杜兄脱口道:“敦,厚、大也;煌,明、盛也。”
杜兄说,这地方有灵气。戈壁滩上,年降雨量不足四十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四千毫米以上,唯敦煌年年有雨,年年葱绿,收一茬保两季,丰一年管三载,真可谓佛宝胜地了。大西北本来多风少雨日照长,人们面膛紫红,皮肤粗糙,而敦煌的小伙儿白净,女子细嫩,又似乎有些佛地灵气了。故而,这地方人无论有怨有气,抑或艰难苦累,终不肯离乡背井,迁徙他处,只一味立地生根,繁衍生息,正可谓当地人住不够,来的人不想走了。
久闻敦煌为丝绸古道之咽喉,盛大辉煌,名胜古迹繁多,三危山、鸣沙山、月牙泉、渥洼池……人们慕名而来,流连忘返。而我去敦煌,只为“莫高窟“。
第二天一早,在杜兄引领下,步入藻饰庄严、艳丽多彩的“石室宝藏”大牌楼,穿过浓郁的林荫小道,便见个个洞窟蜂窝般嵌与砾岩之上,此便是“莫高窟”了。
登山阶,爬天梯,观石窟,恍若置身琳琅艺术宝库中。但见壁画、彩塑精妙至极,美不胜收;飞天婀娜多姿,佛教徒苦苦修行,公主雍容华贵,供养人忠心虔诚,菩萨温文沉思,天王威严刚毅,释迦摩尼明哲睿智,迦叶深沉世故,阿难天真淳朴……一个个线条清晰,形象活脱,实在令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
一转弯儿,来到偏僻一处,杜兄介绍说这是“藏经洞”。九十一年前,湖北麻城人氏王圆录,逃荒漂落敦煌,被收作小道士。一日,王圆录率人清理十六号窟甬道积沙,忽见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王圆录破壁,小洞豁然开朗,内藏唐经约三万余卷,且多古玩古物。顿时,见者惊为奇观,闻者传为奇物。
原来,这些浩瀚书籍记载了我国古代千余年历史,除大量佛、道、儒家经典外,涉及苻秦“甘露元年”(公元359年)至宋代的史籍、诗赋、小说、民间文学、地志、户籍、账册、历书、信札、状牒等,为研究古代宗教、历史、文学、艺术、人民生活之珍贵资料。
如此重要发现,清朝政府却置若罔闻。于是,官绅上下,私自索拿。从中捡取二千余卷,以礼品送人。帝国主义文化间谍闻听后也乘机纷纷来华,大车小箱,明偷暗盗,十年间,数以万计的宝藏流落异域他国。
罪人王圆录,一面偷藏变卖,馈赠官绅,借以趋势献媚;一面贿通外人,索取蝇头小利,供自己肆意挥霍。不完全统计,英国人斯坦因两次盗走一万零六百多卷,法国人伯希和六千卷,日本人吉川一百余卷……至宣统二年,宫中派兵将残书剩卷解往京城时,剩下仅八千卷。
呜呼,敦煌“遗书”,秘存九百年后遭此劫难,我宝贵文化遗产,却陈入他人博物馆!这是国家的懦弱、民族的耻辱,还是人民的愚昧、国人的苟且?实在令人心痛!我辈无能,真真寄希望于中华民族后来精英,民富国强之时,讨回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藏……
全国安全生产月,国家重视安全,企业为我们营造安全环境,我们建井人更要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细节入手保平安。如果你还留恋天空的蔚蓝,如果你还眷恋鲜花的娇艳,如果你还想与家人、与子女共享天伦,幸福到老,请牢记: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让我们时时刻刻关注安全,把握安全,平安着、幸福着,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这,才是“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的最真实、最直接的意义!